他山之石
首页 > 专题专栏 > 他山之石
鲁渝、鲁甘实施“东产西移”工程 助力协作地产业提档升级
作者: 来源: 国家乡村振兴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3-03-03 16:41

山东省积极实施“东产西移”工程,助力重庆、甘肃产业发展,变“资金输血”为“产业造血”。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实施优质品种“西移”,为协作地引进优良果蔬品种和特色畜禽品种60多个。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实施优势企业“西移”,与协作地携手共建产业园区50个,引导314家企业落地,实际投资额84亿多元。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实施人才技术“西移”,每年选派300多名科技人员开展“组团式”帮扶,实施“百名科技特派员走进协作地”等系列活动,有力促进协作地产业发展。

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起东西部协作重大政治责任,把产业协作作为工作重点,以强化组织领导为牵引,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前后合力,扎实开展“鲁企业走进协作地”等系列活动,大力实施“东产西移”工程,变“资金输血”为“产业造血”,极大地促进了协作地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共引导458家山东企业到重庆、甘肃协作地投资兴业,实际落地投资金额105.16亿多元。

一、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实施优质品种“西移”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品系数量众多。借助这一优势,山东坚持把帮助引进优质种养殖品种,发展协作地特色农业作为切入点,助力协作地富民强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成功向重庆、甘肃协作县(区)引进农林畜禽水产种类24大类120多个品种。比如,针对重庆当地马铃薯品种个头小、外观差、产量低的实际,从“中国马铃薯之乡枣庄滕州选择优质适宜品种,在丰都建设1.85万亩马铃薯基地,引进10多个脱毒马铃薯新品种,亩产是当地品种的2.6倍,亩均增收约5000元,惠及5.8万农户,演绎了一部“小土豆催生大产业”的“西游记”。酉阳是贡米之乡,传统种植模式链条短、附加值低,东营市帮助引进黄河口大闸蟹,推广“蟹稻混养”技术,在黑水、小河、涂市等9个乡镇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600余亩,每亩增收1.2万元,惠及农户1054户5268 人,其中脱贫户227户908人。济南在临夏市利用齐鲁工业大学先进技术,引进蟠桃、羊肚菌等高端农产品,直接带动3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青岛在陇南武都区建设自动化肉兔养殖基地,投产后年出栏量50万只,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弥补西北地区肉兔养殖业短板,填补了陇南肉兔市场空白。青岛在定西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项目,投产后,奶牛饲养规模为6000头,年产鲜奶28000吨,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该项目为定西市最大的奶牛养殖项目。截至目前,山东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先后为协作地引进烟台大樱桃、莱阳秋月梨、“烟薯25号”等优良果蔬品种和汶上芦花鸡、微山湖“四鼻鲤鱼”、莱芜黑猪等特色畜禽品种达56个,有力壮大了协作地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

二、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大力实施优势企业“西移”

产业园区是集聚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山东按照“筑巢引凤”的思路,通过在协作地建设产业园区,积极搭建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引导东部企业入驻,提升协作地产业造血功能。比如,青岛在贵州安顺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400亩的青安产业园,吸引宏达塑胶、青岛食品、熊猫精酿、绿野芳田等十余家山东企业入驻。在陇南市建设青陇工业产业园,引进利和萃取、青岛佳一、鑫源环保等5家企业入园。济南在临夏永靖县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农业产业园,建成240多座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年收益可达5086万元。枣庄在丰都县建设优质高山蔬菜(水果)产业园,高山蔬菜育苗工厂2座、商品化处理及集散中心2万平方米、标准化种植基地17个,年产优质高山蔬菜8000万斤,产值近1亿元。2022年新招引144家山东企业落地重庆、甘肃,实际完成投资21.16亿元。目前,仅在甘肃定西落地亿元以上项目达13个。基本实现产业园区或农业、文旅产业园区(基地)在协作区县全覆盖。

三、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大力实施人才技术“西移”

科技、人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山东坚持把科技赋能、人才赋能作为产业协作的重要支撑。每年选派近300名各类专业技术(科技)人才,到协作地开展“组团式”帮扶。比如,实施“百名科技特派员重庆行”,组织农技人员到重庆22个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科技合作。利用山东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和人才优势,在重庆设立现代农业博士工作站,引进6个博士创新团队、34名专家,开展水果深加工、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等工作,研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开发的巫山脆李酒,量产后每亩增收350元左右,全县果农可增收3700余万元。累计向协作地转移实用技术336项。比如,帮助重庆攻克了号称十字花科蔬菜“癌症”的高山蔬菜“根肿病”;引入山东中蜂养殖实用技术,使重庆当地中蜂蜂蜜产量提高10%以上。打造“鲁渝协作·工业互联网矩阵”,援建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7个,累计吸引350家企业“上云”共享产业资源,拓展企业销售渠道。帮助陇南引进青岛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农业项目,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油橄榄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智慧农业产业,为陇南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大力实施齐鲁样板“西移”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殷嘱托,山东不断探索创新,帮助协作地打造乡村振兴和文旅示范基地。比如,在重庆市石柱县华溪村、丰都县莲花洞村植入淄博“中郝峪模式”,整合当地旅游资源,注资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运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对农家乐经营实行统一管理,提升了接待能力和运营水平。目前,华溪村节假日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借鉴烟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在巫山县金坪乡等5个乡镇16个村,推广“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负责、村民入股、集体经济和村民共收益”发展模式,农户、村集体和合作社按6:3:1的比例入股,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赢,提升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活力。济南在协作地推广三涧溪村“抓党建、抓产业、抓环境、抓人才、抓文化” 经验,大力实施人才培养、环境改造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在重庆武隆、甘肃临夏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文旅基地;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在重庆、甘肃累计投资近30亿元,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点)近百个,有力助推了协作地乡村建设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