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区
首页 > 旗县信息 > 松山区
松山区哈拉道口镇: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作者: 来源: 松山区乡村振兴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3-09-26 09:10

松山区哈拉道口镇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作为突破口,针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泼乱倒、散撒禽畜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短板问题,下真功夫、打组合拳,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打响生态环境保卫战。2022年以来,坚持系统推进,全域整治,聚焦问题,分类施策,探索构建“151”治理路径,打开了一定的工作局面。

镇党委、政府坚持全域推进和“一村一策”原则,探索构建出了“151”治理路径,(“1”即:一个多元融资模式;“5”即:“目标化、自治化、法治化、德治化、示范化”五化融合治理体系;“1”即:一个长效管护机制),形成符合我镇实际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经验。

一、创新一个多元融资模式,确保资金投入有保障

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切实强化资金保障。创新“政府投入为主、农村集体支持为辅、村民投劳付费参与、社会力量共同配合”的多元融资模式,形成“党委、政府统筹+村‘两委’负责+村集体出资+村民自筹”的治理资金投入结构。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利用上级财政每年奖补人居环境资金62.89万元,依据各村治理比重和成效统筹分配使用,切实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并从2022年开始争取衔接资金350万元,结合庭院经济开展乡村建设和购置垃圾收集及转运设备,提升了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二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10个村各类项目资金,统一纳入王家地设施农业园区运营管理,形成抱团发展、合作双赢的发展布局。2022年该园区分红86万元,整体性撬动了村集体经济活力。全镇村集体经济出资10万元,拓宽了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来源,增强了村级组织自建自营能力。三是推行农户付费分担机制。推广“有偿服务 收费管理”运行模式,完善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2022年,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等相关程序,按照常住户30元/年的付费标准,全镇农户自愿缴纳费用16.5万元。通过“三务公开”平台,强化村民参与监督,激发村民主体作用,巩固环境整治成果。

二、构建“五化”融合治理体系、确保工作标准有尺度

(一)目标化。坚持高标准要求、高频率调度、高效率推进,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实行全域全程目标化管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松山区哈拉道口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专班。镇政府与各行政村签订《哈拉道口镇人居环境目标治理责任书》,明确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压实一把手工作责任。二是实行区域化管理。镇党政主要领导全盘抓,包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分村抓,机关干部包片抓,确保区域细化到组、责任落实到人。三是聚焦部署落实。召开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部署会议和全镇农村人居环境现场拉练会,采取现场观摩、现场点评、现场打分等方式,已发现反馈并督促整改问题115个,倒逼工作责任全面落实。四是注重目标考核。制定《松山区哈拉道口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纳入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常态化开展工作调度,形成工作安排、推进落实、督导考核、整改见效的工作闭环管理。实行“日清理、周清运、月检查、季评比、年考核”督查机制,定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检查评比,坚持年末排名定等级,将评比结果与项目申请、资金扶持等项挂钩,建立奖惩分明的竞争机制。

(二)自治化。坚持尊重村民意愿,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农民主体作用,建立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发展模式。一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和“三务公开”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制度,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切实保障村民参事议事民主权益。二是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选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强劲村,落实村级奖补激励政策,用于奖励房前屋后和庭院卫生清理验收合格的村民。目前,王家地、川宝地、横牌子3个村集体经济出资140余万元,用于补贴村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受益群众达7200人。三是部分惠农政策与人居环境整治挂钩。在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种植者补贴等政策的入户评定和地块核查前,先进行房前屋后卫生检查,合格方予评定和核查;不合格推迟评定和核查。在需要村级出具有关证明等手续前,房前屋后卫生合格再予办理。

(三)法治化。坚持发挥法治力量,通过法治宣传引领、环境依法治理等工作方式,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一是加大法治宣传。累计开展“法律进农村”普法宣传20余场次,发放《赤峰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等宣传单1.5万余份。二是严格依法治理。着重规范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行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截至目前,全镇出动执法人员680余人次,拆违扒临2300余处,处理封山禁牧违法行为102件,罚款金额约24万元。

(四)德治化。坚持道德教化功能,形成乡村公共意识、维护乡村秩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是强化制度管理约束。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创新开展“红黑榜”公示,采取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相结合的方式,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组织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进行环境卫生评比,评选出群众认可的“清洁卫生村庄”、“清洁卫生户”,实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二是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以王家地村为试点,探索“道德银行”基层治理新模式,对文明行为进行量化管理、积分入账、兑换奖励,通过实行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机制,激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营造文明淳朴乡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评选一批“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先进典型,并通过对获奖家庭实行每户奖励200元、年末出游等方式,激励群众向上向好、向善向美,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五)示范化。坚持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做好“党建+示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效应,带头搞好个人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展、环境卫生评比;评选“清洁卫生村”“清洁卫生户”,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二是做好“党建+活动”。通过主题党日、义务植树、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群众通力协作,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治理提升行动。三是做好“党建+督导”。建立健全人居环境督查考核机制。专门组建督导组,对人居环境整治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的村通报批评,对组织不力、脏乱差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严肃追责问责,倒逼工作开展,形成整治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提升基层党支部治理能力。

三、健全一个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工作有持续

坚持建管并重,逐步实现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长效的保障资金,着力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一是强化保洁员队伍建设。公开选聘管护人员122人,组建10支村级管护队伍,解决人力资源紧缺难题。根据各村区域体量配备管理员职数,划分管理区域和管护职责,实现管理全覆盖。二是拓宽资金渠道。创新“财政资金、村集体经济、村民自建相结合”筹资模式,目前全镇累计融资89.39万元,切实保障了管护人员工资、卫生家庭评比奖励、基础设施设备维护等运行运转。三是明确村民管护责任。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签订责任书4207份。实行门前卫生责任化,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四是抓好长效管理。制定《哈拉道口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办法》,镇村专项工作组不定期考核管护情况,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洁员全日制上岗。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有考核监管制度,逐步实现环境管护一体化,乡村治理全民化,管护队伍规模化。

四、工作成效

一是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镇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群众参与率普遍提升。2022年累计动用人工3620人次,为村民投放垃圾箱420个,出动车辆760台次,清理生活垃圾199处3850立方米、清理建筑垃圾53处820立方米、清理柴草137处545立方米、捡拾田间地头残膜7.2万亩。累计发动群众约1.2万人次、车辆约1200台次,群众房前屋后卫生环境得到全面整治。

二是管护机制日趋完善。严格落实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和“三务公开”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办法,落实长效管理责任。成立了管护队伍,专门负责本辖区人居环境卫生管护工作。严格落实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人居环境治理实现常态化。

三是乡风民风更加文明。切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行《哈拉道口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之路。建立积分爱心超市和道德银行,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根据积分评定兑换相应分值物品,以物质嘉奖和精神荣誉,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乡风、乡情治理行动,引导百姓摒弃“等靠要”思想,从“百姓看”到“百姓干”转变,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民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