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
首页 > 旗县信息 > 林西县
我们的赤峰·我们的40年: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作者: 来源: 赤峰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3-10-12 16:18

收获冬瓜。

丰收接力趣味活动。

丰收的旋律。

秧歌扭起来。

扬场。

玉米丰收了。

本版图片由赤峰日报音视图中心提供

□记者 王丽超

2023年8月26日,林西县再一次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标杆,得到了来自国家的认可。这一天,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我市林西县榜上有名,这也让更多人来到林西,学习如何讲好“林西奋进故事”。

2018年,林西县率先迈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一步,作为自治区首个脱贫的国贫县,林西人向全区交出了一份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满意答卷。

牢记嘱托,扛起政治责任。40年来,我市将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第一工程,举全市之力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全市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全部摘帽退出,87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46.8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贫困整体解决,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了每一个乡村角落、温暖了每一户贫困家庭。如今,赤峰儿女正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奋力描绘新画卷。

种上“红柿子”,过上好日子

金秋时节,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内处处显露着丰收的喜悦。在兰国利家,夫妇俩正拿着卖西红柿的票据,算着一天的收入账。兰国利卖了14筐柿子收入3800多元,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真是大不一样了,以前我家可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孩子学费要借,甚至孩子过年穿件新衣服都要去借钱买,这几年,我家从一个入不敷出的贫困户成为年收入近10万元的小康之家,这都是国家的政策好。”说到自己的脱贫之路,十二吐乡十二吐村村民兰国利感慨道。

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兰国利从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分到了一栋大棚种植西红柿,当年就收入了4万多元,不仅脱了贫,还赚到了扩大种植规模的第一桶金。如今,兰国利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植大户,他还以“经纪人”角色活跃在西红柿交易市场,帮助乡亲们联络客商。从以前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富裕户。在十二吐乡,像兰国利这样的种植户还有很多,他们种上“红柿子”,过上“好日子”。

贫困程度有多深,脱贫攻坚的责任就有多重。我市认真履行“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要求,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年度脱贫责任书,逐级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在全区率先实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带头作战,市委常委和政府分管领导包联督导贫困旗县、旗县区处级领导包联督导贫困苏木乡镇,他们的足迹踏遍贫困县的山山水水。

合力攻坚,勇毅向前。从单纯的救济贫困户生活到经济开发式扶贫,再到后来的脱贫攻坚,几十年来,经过一代代赤峰儿女的不懈奋斗,上学难、就医难、吃饭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一条条公路相继通车,一个个重大项目平稳落地,一座座学校焕然一新。我市以园区化、规模化为方向,建成了基础设施完备、带贫减贫作用明显的扶贫产业园区203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让所有脱贫县都有了特色支柱产业。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可那山已变成了“金山银山”,那水已变成了“一汪活水”。在喀喇沁旗“马鞍居”农家院里,四方宾朋还未在马鞍山花海的美景中走出便已尝到野菜的独特滋味,鲜香刺激着味蕾。借农家乐,村民将自己采摘的山货、山野菜寄卖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很多村民也由此开上了小轿车,住进了大楼房。欢声笑语间,赤峰生机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

以文化人,基层治理上档次  

信坚而力从。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制定印发《关于在脱贫攻坚中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的指导意见》,加快补齐农村牧区“精神短板”。各地区探索实施“孝扶共助”工程、新时代农牧民脱贫攻坚讲习所“十二讲”“三认三记”等活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落实。充分利用乌兰牧骑、乡村文化大舞台、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以优秀作品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感召人、教育人、鼓舞人。

“以前哪有闲心看节目?每天忙不完的农活,每天干不完的家务,偶尔过年看看村口大戏就是幸福的事了。现在好了,通过各种活动,不仅

愉悦了心情还了解了不少国家政策方针。”宁城县天义镇居民刘显东说。

全市组建多种形式的民间演出团体近3000个,每年有近3万多农牧民和社区群众参与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注重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倡导以劳取酬、多劳多得,扩大以工代赈、生产奖补等覆盖范围,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探索实施贫困户积分管理模式,贫困群众从“等靠要”到“比脱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

“以前,村里对党员群众管理缺少有力抓手,开会时总有人因事、因病来不了,村里的很多工作,村干部干得满头大汗,党员群众却是背着手站在一旁围观。现在好了,积分管理几乎包含了村里的大事小情,咱就拿积分说事儿。”克什克腾旗新开地乡红石砬子村党支部书记赵海芬由衷感慨。

同样在翁牛特旗,积分制度也成了“座上宾”。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官井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占锐说:“我们村对每一项积分都明确了评分标准,这个标准都是经过村两委班子研究、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的,评分标准贴在每个网格岗位公示牌上,方便大家了解监督。”

嘎查村成立了由乡镇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群众代表、网格员等人组成的积分评定小组。党员群众通过网格员、微信小程序、党群服务中心等途径进行申报后,积分评定小组每季度召开1次会议对申报积分进行审核认定,关键环节履行民主程序,公示无异议后才记入党员群众积分账户。

据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积分制管理工作方案让基层治理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苏木乡镇党委和嘎查村党组织根据实际需要和村情民意进一步细化计分标准,增强适用性、操作性。党员带头参与、嘎查村群众自愿参加,差异化管理,确保因人而异、精准积分,进一步提升积分制管理靶向力。

“三变”改革,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走完了脱贫摘帽的艰辛历程,望向前方,乡村振兴正激励赤峰儿女奋力奔跑。

“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这穷山沟,地虽说不少,但效益不高,这回有了‘三变’改革,这以后的日子就有盼头了!”憨厚的叶广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翁牛特旗毛山东乡房申沟村,是叶广祥一家人生活、耕作的地方,过去几十年,一家人就靠种这几亩地维持生计。如今,乘着“三变”改革的东风,今年入社务工赚了万余元,还提前拿到了6560元的土地分红。

房申沟村“三变”改革试点的成果是翁牛特旗委、旗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翁牛特旗委、旗政府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造性地提出了“东部治沙、西部治土、中部抓园区”的战略布局,特别是立足旗域实际,针对旗内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嘎查,全面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工作。

我市各旗县区纵深推进村级“三变”改革,一系列项目的成功实施彻底打破了村民小农零散种地的惯性思维,让农民从盯自己的田变成盯收益,家家户户愿意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持续增收的“双赢”之路,有效实现了土地增值、集体增收、农民增效。

现如今,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愿意留在家乡发展,人口回流趋势明显。

通过“三变”改革,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切实解决了“人走、地荒、村空”的现状,现在全村上下人心凝聚,干事创业热情高涨。

40年间,我市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新的胜利进发。

我市传承脱贫攻坚精神,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赤峰勇担首创之为,奏响一曲曲“大地颂歌”,接续奋战乡村振兴,赤峰儿女雄心壮志冲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