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县信息
首页 > 旗县信息
巴林右旗大板镇:党建引领“多点开花” 乡村振兴“喜结硕果”
作者: 来源: 巴林右旗乡村振兴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3-07-27 09:21

大板镇位于巴林右旗西南部,下辖30个嘎查村,总土地面积1758.5平方公里,总人口17382人,下设3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98名。近年来,大板镇党委始终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一主线,按照市旗两级组织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部署要求,围绕幸福巴林右旗现代化建设,以组织振兴为引领在“兴产业、育人才、塑文化、优生态、强组织”上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进,坚持做到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各要素全过程,推动乡村振兴步伐稳健,成效明显。

一、组织保障,凝“心”聚“力”,让乡村堡垒“强”起来

增强政治功能,促进治理能力提升。扎实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推行“第一议题”制度,年初以来各级党组织已学习110次110篇,做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学习贯彻落实;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年初以来,累计通报“三会一课”执行情况2次,开展主题党日260余次,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深入开展“治理提效”工程,依托网格化管理,推广实施“三个三”工作机制和“九到位”网格员工作职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全镇划分了114个网格,配备114名党员网格长、615名党员网格员,发挥党员走在前、做表率的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有效促进养老保险扩面、医保缴费、疫苗接种等重点任务提质增效,党组织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增强组织功能,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党委书记带头执行党支部联系点工作制度,定期对党支部建设、党员作用发挥、基层群众评价等情况问诊把脉,年出以来党政班子成员深入支部联系点96次;组织开展“强本领、提素质”兜底培训,提前实现农牧民党员培训100%全覆盖;依托“亮晒比”、“擂台比武”等活动,为嘎查村干部提供“互学互鉴”平台,通过比成绩、晒亮点、谈思路,全方面、多维度提升嘎查村干部履职尽责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全面推动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提质升级。2022年,评选出“担当作为好书记”6名,十星级党组织3个。增强保障功能,促进服务水平提升。按照“五个三”要求,累计投入资金101.61万元对30个嘎查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环境;持续优化党支部建设基础保障,积极落实并足额发放嘎查村“四项”经费,制定实施《大板镇嘎查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探索形成“四级赋分”考评体系,差异化发放绩效工资,嘎查村村干部绩效工资最大差距达到6000元,推动形成“以岗定酬、以绩定酬、以优定酬、以工定酬”的工作格局,有效促进嘎查村班子“创业绩”干部“争先进”。

二、产业赋能,培“根”植“基”,让乡村经济“壮”起来

提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效能。深入推进“产业富民”工程,立足实际,镇党委牵头组建党建引领肉牛产业、特色种植业产业、文旅产业共同体,推动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新建智慧牧业养殖示范点2处,肉牛产业向智慧养殖模式转型,全镇肉牛存栏6.3万头,占全旗1/3;推广蟹田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量突破675万公斤;新培育刺绣、奶食品、手工艺品示范合作社3个,带动农牧户120余户,打造文旅产业新名片,开辟增收新路径。全镇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2590元提高到目前的2.2万元。创新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以“一村一品”为目标,引导嘎查村党组织带动培育高附加值农产品,先后完成了“大板香瓜”“新立众品大米”“红星雨田大米”“草原胜光甜糯玉米”“寒富苹果”5个农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红星雨田大米”被纳入2022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区域内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嘎查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深入落实“集体增收”工程,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采取自主经营、承包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依托主导产业,“一村一策”精准制定集体经济三年发展规划,形成了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布局;成立“三资”清查工作专班,累计追缴无序发包的土地租金6万余元,收回集体草牧场3000余亩;与巴林右旗电商农特产品创新研发中心建立合作发展模式,建立大板镇集体经济创业基地,不断增强嘎查村“造血”能力,让嘎查村党组织有钱办事,成为农牧民群众的“主心骨”;2022年共整合资金772.48万元,落实项目14个,各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

三、人才驻基,添“智”提“质”,让乡村队伍“活”起来

选好“领头雁”。按照“6个100%”目标,选优配强嘎查村“两委”班子,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支部书记,突出了能人治村效应;开展党组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比武争星”活动,2022年度评选出担当作为好书记6名,不断提升抓党建促发展能力水平。用好“主力军”。严格执行六项制度,加强教育管理、做好后勤保障,确保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无后顾之忧;注重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用群众身边的“自己人”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全镇13名乡土人才担任肉牛、湖羊养殖和水稻、粘玉米、苹果种植产业指导员,截止目前,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46个,助力农牧业生产发展。育好“后备苗”。通过建立成长档案、指定帮带干部、设置实践岗位,全方位的对嘎查村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历练;实行后备干部动态调整,对不合格的及时淘汰,对优秀的及时吸纳,全镇现有村级后备干部120余名;落实“五个一”行动,推行每名副科级干部帮带1-3名嘎查村锻炼服务人员培带机制,助力成为农村牧区工作“多面手”。

四、文化铸魂,补“钙”强“筋”,让乡村文化“兴”起来

历史文化固本。历史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著名的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坐落于大板镇那日斯台嘎查,遗址出土了近千件代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器,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出土了代表“红山文化”的玉龙,被称为“人类文明的第一道曙光”,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人文精神塑形。在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大板镇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查日斯台嘎查原嘎查达乌力吉门德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浩饶沁嘎查原党支部书记阿拉坦其木格作为少数民族妇女同胞申请联合国UNDP小额信贷项目生态贷款治理荒沙,受到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切接见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宣传他们身上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相关活动150余次;和布特哈达村、准宝日嘎查被评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文明乡风铸魂。大板镇党委不断加强农村牧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组建志愿服务队40支,依托镇村两级新时代精神文明所站、草原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功能性场所,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截止目前,开展移风易俗等各类志愿服务70次,举办“好家庭好家风”评选、“榜样就在身边”优秀事迹巡讲等活动4期,获选出全国“五好家庭”1个。全镇30个嘎查村均按要求建立“一约四会”,农村牧区社会风尚持续向好。

五、生态强根,增“色”添“彩”,让乡村建设“美”起来

在“保护”上下功夫。秉承绿色优先生态发展的发展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2022年,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人工种草等方式修复治理地块14块、17530亩,草原项目围封7000米,清理刺萼龙葵14286亩,城区内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设立镇村两级河湖长公示牌42块,投入40余万元,对查干沐沦河、古力古台河等重点河段垃圾进行清理。落实镇级正副林草长13人,村级正副林草长80人,专职护林员116人。处罚禁牧休牧违法案件414起,罚没款共计91.2万元;镇域内巴彦尔灯治沙人创造的“植物再生沙障”治沙模式被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和科委鉴定为“在治理高重大流动沙丘上有重大贡献和突破”,和布特哈达村被誉为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在“治理”上见成效。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开发粗饲料资源,推广实用秸秆青贮、半干贮、微贮、氨化以及粉碎、揉碎技术,提高秸秆营养水平和利用率,增加饲草料有效供给,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促进天然草场植被恢复,逐步实现草畜平衡;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垃圾清运体系,投入资金33万元安装人居环境整治监控设备22套,招聘嘎查村保洁员83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9500余份,开辟“美丽庭院”专栏20期,镇域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在“利用”上做文章。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大力实施坡改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将群众口中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如今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使“坡耕地”摇变“聚宝洼”,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兴村富民的金山银山。2022年以来,共实施坡改梯水84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