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 > 党务公开 > 党建工作
全面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时代意蕴丨三项计划
作者: 来源: 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3-04-06 11:21

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从现实基础、目标导向和实践遵循三个维度,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时代意蕴。

大流动大融居的现实基础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3.76亿,与2010年相比,增长69.73%。其中,省内流动人口2.51亿,跨省流动人口1.25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跨省流入人口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我国西部地区涉及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流动人口超过1.25亿,其中省内流动人口约1.07亿,省外流动人口约1880万,省内流动人口远远超过跨省流动人口。

具体而言,从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数量上看,流动人口从多到少排序依次为四川、陕西、广西、重庆、云南、贵州、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而且四川流动人口(2782万)远远超过排在第二的陕西(1327万)。从居住在西部地区的省外流动人口数量上看,目前居住在新疆的省外流动人口最多(339万),远超过排在第二的四川(259万)。

可以看到,一方面,人们更多选择跨省流动至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些地方接纳的跨省流动人口最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口以省内流动为主,省内流动人口远超跨省流动人口,而且,新疆接纳的省外流动人口最多。这种大流动大融居新特点,是全面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现实基础。

近远期结合的目标导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要坚持紧扣主线、服务大局,总体部署、系统推进,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双轮驱动、双向发力的工作原则,促进“十四五”近期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有机结合。

“十四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期,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要重点解决“扩面”问题,促进人口有序流动。要把推动东西部双向就业创业作为关键举措,鼓励和支持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要重点解决“提质”问题,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各族群众共同构建互嵌式发展的居住格局,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互嵌式发展的实践遵循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强大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着力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要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坚持各民族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要充分考虑区位实际、产业结构、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有序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拓展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空间场域、发掘文化底蕴、夯实经济基础、完善社会保障、增进心理共识。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加快构建互嵌式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等机制作用,加快东西部一体化发展;完善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和表彰激励机制;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